一枚中华抗战明信片
温涵清
世界上首枚邮资明信片应数1869年由奥地利邮局出版发行的2元面值的明信片。28年后的1897年8月,中国发行了“大清国团龙”1分面值明信片。1912年后,中华民国政府将大清邮政改为中华邮政。中华邮政效仿洋人兴起了制作各种各样明信片的浪潮。这种印在硬纸上的明信片,供写信人书写简短明信,既便宜又便捷,迅速流行开来。
图为一枚1938年印制的中华抗战明信片。正面横向印一行空心大字:“POST CARD”(明信片)右上角贴一枚绿色邮票,邮票下方和背面的孤儿照片胸前分别盖圆形日戳一枚。字样为:“WASHINGTON. D. C.14”和“1941”.“SEP29.11-AM”正面写满了密密麻麻的英文,明信片孤儿身后,上海邮政还涂有7道波浪纹销戳。证实这是实寄明信片,极具收藏价值。显然这是英人在上海购买的一枚中国版明信片,保存三年后于1941年寄出的。
该明信片是上海一家照像馆利用写真照片——战争孤儿坐在铁道上哭喊的惨状,以手工印制成明信片的。这枚长140毫米、宽90毫米的感光纸质明信片,纸质细腻,成本甚高,发行量少,保存百年,只是泛黄,而不残损,67年后的今天,更为罕见。
据史料记载,1937年8月14日下午,日本军用飞机轰炸了上海南京路,死伤1694人。日机轰炸的还有宝山路商务印书馆及华龙寺神庙等。1937年8月28日,日机又轰炸了上海火车站南路,炸死候车的妇孺200余人,伤者无法计数。该明信片背面这张日机轰炸后,失去母亲,坐在铁道中间嚎啕大哭的战争孤儿照片,正是照像馆馆主作为设计制作明信片的极佳素材。背景中南站被炸的惨景;候车室内血肉横飞的200多同胞之尸体;炸塌的车站建筑物的废墟;哭喊着叫妈妈的孤儿的惨状。日机轰隆声,炸弹爆炸声,旅客惨叫声,这些从天而降的人为的灾祸,对于一名婴孩是何等难堪!
饱受日机轰炸之苦的这位十分爱国的照像馆馆主,毅然决定不惜工本地将此情此景,用明信片的形式,公诸于世。工夫不负有心人,这位未留姓名的馆主,就地取材,利用感光纸,将战争孤儿照手工印制出版了这批中华美术明信片,投放邮政市场。向国际社会宣传了日本军国主义有如何狂轰滥炸,滥杀无辜,欠下中国人民的累累血债!
这枚借助真人实景宣述历史真相的战争孤儿明信片,巧妙地采用了“邮政通四海”的宣传远播功能,直观地向全世界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战争狂人的滔天罪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对唤起人们“反对战争,爱好和平!”起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