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2017年02月20日

陕西工人报憩心亭 回故乡 燕子衔春来 皖南的桥 图片新闻 你 婆婆是妈 蒿坪河的一个故事 早春藏于茅针里

当前版:第A4版:憩心亭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翻页
憩心亭
04

皖南的桥

□江兴旺

皖南山区,丘陵高低起伏,连绵不断,在飘渺的云烟中忽远忽近,若即若离。两山之间的峡谷流淌着清澈的溪水,溪水汇聚成河,河岸葱绿的垂柳。生我养我的家乡就坐落在这片风景优美的群山之中和小河之畔。

有溪,有河,便有了桥。皖南丘陵的桥没有十七孔桥那么大气壮观,没有赵州桥那么巧夺天工,也没有卢沟桥那么悲壮凄凉,它们如江南美女般矜持,静静地蚕卧在涓涓溪流之上。皖南丘陵的桥底蕴深厚,似竹简木牒,见证和记载着祖辈的艰辛和山村的变迁。

小桥和流水静动结合,相映成趣,彰显出江南山村的幽静典雅。小桥如一弯新月,倒映在清澈的水面上,白鸭在河心欢快地嬉戏,水牛在树荫下淡定地泡澡,鱼儿则无惧地在水草间穿梭。灌木和绿草点缀在圆拱的鬓髻之上,尚有一些不知名的野花怯怯地探出身子。就这样,远处的碧水蓝天和近处的绿草红花尽收在这圆圆的镜框里。偶尔会有一群少女你追我逐地来到桥头,伏于栏杆之上,指点着桥下游鱼,美丽的倩影倒映在水面上,羞涩的鱼儿飞速地躲进石缝里和青草间。

屈指算来,家乡的桥有十几座。它们各具特色,涂抹出别具一格的风景。无论是典雅的石拱桥、古朴的石条桥,还是简洁的木桥,它们都是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里出色的一笔。

桥名多为村名或地名,承载着每个村地的历史。走在桥头,如翻阅历史的篇章;站在桥上,似阅读变迁的细节。缪村桥建于明朝,苍老的石拱桥映衬着古朴的青砖民居,沧桑中积淀厚重的人文历史;方村桥也有数百年历史,见证了新四军三支队抗击日寇、牺牲百余人的悲壮;五亭桥是家乡的“灞桥”,有很多人曾在此折柳饯别,泪眼婆娑地目送着亲人远走他乡,而其中,有一些人从此再也没有机会回归故里。

我的家就坐落在金山脚下。村前有两座桥。一座是石条桥,名坝头桥,应有数百年历史。上小学时,我每天都经过此桥,它目睹了我整个儿童时代的无忧无虑;另一座为木桥,名竹城桥,也有百年历史,人行其上,晃晃悠悠。它是我上初中学校的必经之路,因此见证了我那“为赋新诗强说愁”的少年时代。无论是木桥,还是石桥,它们都见证了我成长的过程。我的儿童少年岁月像落叶一样,填满了它们的沟缝。

今年七月,我探亲回家,发现家乡新修了许多水泥柏油路。竹城桥已渐渐被人淡忘,静静地蚕卧在百年桦树下,默默地聆听着潺潺流水,安详地享受着自己的晚年。同样,坝头桥也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其中一个石条已断,深深地扎入清澈的水中,至死不忘与水的亲近。

看到这些寿终正寝的古桥,我黯然伤神。星移斗转,沧海桑田,无人能阻止岁月的剥蚀,也无人能遏制社会的进步,但这些桥的身影在我心中却永不磨灭,永远绽放着迷人的风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