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2017年02月20日

陕西工人报憩心亭 回故乡 燕子衔春来 皖南的桥 图片新闻 你 婆婆是妈 蒿坪河的一个故事 早春藏于茅针里

当前版:第A4版:憩心亭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翻页
憩心亭
04

早春藏于茅针里

□朱文杰

又是一个杂花生树、群莺乱飞的早春时节,我走在家乡的田埂上,在乡土的气息里寻觅着属于这个时节的味道。不知不觉,我有了一种清新的感觉,那是一种沁人心脾的青草味。我蹲了下来,看着脚边嫩嫩的青草,忽然发现了茅针。虽然已经许多年没有仔细看过,但孩提时对它的熟悉使我这辈子都不会忘记。拔了根放在嘴里咀嚼,那种味道实在迷人,微甜、清淡,一种以清新为背景的若有若无的感觉,什么都可以是,也都可以不是。

最早描写茅针的诗,应该见之于《邶风·静女》有云:“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这里的荑,《毛传》上写道:“荑,茅之始生也。”《毛诗品物图考》说得则更加详细一些:“茅春生芽如针,谓之茅针。”其实这里说得还不确切,应该为“茅春生芽所抽嫩穗”,然而不管如何,这样的诗是最具《诗经》风致的,也是最具中国人情之美的文字。

拔茅针的最佳时间大概是在三月下旬,那时候,乡间的田间陌上,河畔坎间,到处都有茅针簇生。倘若清晨远望,看到的是大片的湿翠间染着数抹微红。走上前乍一看,满眼都是细长的草叶,然而再细细看去,就可以看到一支支被叶片包裹的针管状穗子直直地指向空中——这就是茅针了。包裹茅针的叶衣很薄,叶尖青绿中染着些微红,有的几乎青里透着白,隐隐约约可见里面躲着的茅针。以往每每看到,心头便是一喜,迫不及待地拉住茅针,只轻轻一拔,茅针就乖乖出来了,剥去葱绿的两三层叶衣,只留下中间一支银亮柔软的软针,咬在口中,满嘴的清甜与清新,几乎是一团初春的气息。

小时候拔茅针时手中的茅针往往很少,因为是边拔边吃,并不是为了充饥,只是抵挡不住它的味道。茅针各处皆可生长,然而还是以河岸边的最佳,尤其是在人迹罕至的河岸陡坡。大概有水气滋润的缘故,那里的茅叶几乎是紫红与青绿糅成的,粗大结实,看着就有力气,长出的茅针个头也比其它的要大些。从外表看几乎也是紫红与青绿杂糅,尖尖头、饱鼓鼓的。拔出来,剥开,每次都不会让人失望。

等到清明之后,因其长老而结实之故,茅针就没什么吃头了,嚼之费劲而无味。再长老的话,嚼之则如干絮,小孩子们拔来最多只是玩玩罢了。茅针长大绽开后,蓬松如猫尾,茸茸的白,迎风飞舞,很是动人。这时来拔的是老人与女人,她们用这种东西编冬天暖脚的茅靴。

细细的茅针,静静地透着早春的气息,带给了我斑斓的回忆。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