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1994年10月27日
第3版
03

学非所用为哪般?

——企业青工业余自学现状剖析

葛超四维西凤

目前,企业一线职工业余参加自学的人越来越多。在当今“下海”经商热风扑面的时候,职工能自觉安下心来自学,的确是件难得的好事。然而,只要稍加注意,便不难发现为数不少的自学职工选学的专业与自己所从事的本职工作相差甚远。职工自学,缘何学非所用?

艺不压身

虽然现代化多形式的娱乐场所给人们业余提供了多彩浪漫的生活方式。但相当数量的青年工人却不愿将大好时光消磨在电影院和歌舞厅,他们珍惜自己的青春年华,趁着精力充沛之时,多学知识充实自己。他们认识到,在当今改革的时代,作为一个现代人没有知识不行,而只拥有一门知识也不免狭窄,为了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他们恪守“艺不压身”“多门技艺多条路”的信条,争分夺秒地学习起来。

李瑶,西安3513厂一位23岁的青年女工,从事制鞋工作,业余自学统计与会计核算已一年有余。她坦露道:“虽然我学的专业和我的工作相差千里,但我还是很乐意学的,不管以后能否搞这个工作,多学点知识总是好的。假如整天进影院、泡舞厅又有什么意思呢?虽说这样挺累的,但每逢假日,不听课了,反而有一种无所事事的感觉,回到家里真不知该干什么。”

不能否认,职工中的这种强烈的求知精神是难能可贵的。

临渊羡鱼

工人自学,除了提高、充实自己以外,更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能籍此改变自己的现状,跳出“工门”。

工人,曾是一种引以为豪的职业。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在带给工人利益的同时,也使工人原有的某些利益丧失,与其它单位、其它职业相比,许多方面出现了较大的差异。突出地表现在:

收入差距悬殊。激烈的市场竞争下,因种种原因,国有工业企业亏损面增大,甚至有的走向破产的境地,严重影响了职工正常的生活。职工们看到,他们的收入不但不能与个体工商户相比,就是与在外企、私企里干同工种同工作量的工人相比,收入也差很大一截。

工作环境差。这些自学职工多供职于劳动密集型企业,处在生产一线的青工多从事体力活,工作量大,劳动强度大,工作环境差,整天处在机械与嗓音的包围之中,与一些公司职员和国家干部相比,工作环境是相当恶劣的。

精神压力大。一线职工,一般都有工时考核、质量指标、设备保养、劳动纪律等“紧箍咒”卡着,哪项不合要求都要挨罚,而一些职员、干部相对来说就宽松得多。

由于这些因素,一线工人心理上极不平衡,精力充沛的青工们自然不满现状,便业余自学一门时髦的专业,以求日后凭此能获得一个较理想的职业。

别无选择

虽说企业的青工自学时,很多人选择了与本职无关的专业,但我们并不能无视青工中存在的渴望通过学习提高技术水平的欲望。可是,尽管社会上办学单位很多,但适合企业职工实用的专业却很少;一些企业对青工的岗位技能培训也重视不够,没能给青工创造学技术的良好环境和条件。青工学技术无门,便纷纷涌向社会办学单位所开设的时髦专业的课堂。

一位“学非所用”的青工告诉笔者,她也想业余学点技术,提高自己的技术理论水平,但厂里没有这方面的业余学习班,如果能开设的话,她会欣然前往的。她觉着仅有就业前的短期培训和技术比武活动是远远不够的。

看来,青工“学非所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青工业余自学,增长了他们的知识和才干,提高了劳动者的素质,但学非所用,伺机“高飞”的动机难免对生产工人队伍的稳定产生影响。企业领导怎么办?靠“卡”、靠“禁”显然不行。但这种不利影响又不是一句“加强青工的敬业精神教育”可解决的,治标先治本,恐怕得先从关心青工的思想、工作和生活人手,提高工人的社会地位和工资待遇,改善他们的工作环境,减轻他们的劳动强度,打破工人干部的界限,从优秀工人中选拔干部,让青工有盼头……这样实实在在地为青工办些实事,方能巩固国有企业的后备军。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