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立足阵地抓活动走出围墙搞经营
西安工人文化事业焕发勃勃生机
本报讯 西安市总工会走“以文为主、多业助文,自我发展、服务——创收——更好地服务”的路子,不仅增强了工人文化宫的实力和后劲,而且较好地发挥了职工的“学校和乐园”的作用。目前,7个文化宫活动精彩纷呈,各有千秋。年总经济收入以30%的速度递增,去年达到1200多万元,是1992年总收入的3倍。
新的文化娱乐行业的兴起和职工群众对文化娱乐活动日益提高的要求,为工人文化宫在新形势下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西安市总“一班人”借鉴企业改革的成功经验,于1994年成立以市总分管主席为组长,有关职能部门参加的直属工人文化宫事业发展指导小组,使7个文化宫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解决了过去相互推诿、扯皮、各自为政的弊端。1994年,发展指导小组就在7个文化宫统筹资金90万元,解决了边家村工人文化宫建综合活动楼的资金难题。从而也改变了过去那种投入“撒胡椒面”的做法,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这一作法得到全总的充分肯定,并被誉为“文化宫管理工作上的西安模式。”
自1994年以来,市总连续两年以文化宫的名义参加西安市一年一次的投资和经贸洽谈会,公开打出文化宫招商引资的招牌,先后与10多家外商洽谈了合作事宜。近年来,他们共筹措资金1497万元,用于文化宫事业的发展。边家村工人文化宫自加压力,筹资420万元,建起一幢综合活动楼和住宅楼。小寨工人文化宫在由电影市场不景气的形势下,果断投资改造更新了电影院,成为全市文化宫系统首家特级影院,连续两年放映收入超百万。
与此同时,工人文化宫充分发挥职工的“学校和乐园”的作用,使之逐步成为西安市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和工会工作的重要“窗口”。现在,各文化宫年开放日均在100%,文化娱乐项目平时在10项以上,节假日可达30余项。平时每天到文化宫参加活动的人数约6000余人,节假日可达万人以上。实行“双休日”以来,各文化宫相继推出“周末文化夜市”、“一元钱电影专场”等公益性活动项目,极大地丰富了职工的假日生活。特别是纺织城文化宫的百人“老职工合唱团”、小寨文化宫的职工“爱乐合唱团”以及土门文化宫的“周末文化夜市”更是精彩纷呈,深受职工群众的青睐和好评。
本报记者 桂子
通讯员京生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