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输送光明的人
王光明一参加工作就分配到西北国棉二厂电气二组当电工,这个小组的主要任务是负责外线安装维修及北厂电动机维修工作。不仅生产任务重,而且劳动强度大。很多曾在这里工作的人都先后设法调走了,可王光明却在这里任劳任怨地埋头苦干,一干就是十九年。
只要是工作需要,王光明拼着命也要干好。小组的同志们动情地说,跟班长干活心里踏实,身上有劲。他啥事都带头干,干啥都是铆足了劲。给被烧坏的电机灌漆烘烤,这活谁都不愿意干,光明主动承担了这项工作。漆味熏得他睁不开眼,呛得他嗓子难受,他却干的有滋有味。光明不傻,他也知道干这活不好受,可光明说:主人就要像主人样吗!外线作业上电杆,又苦又累又危险,夏天烈日爆晒,冬日寒风刺骨,若是遇到冰天雪地情况紧急,个中滋味更是难以表述。可每次外线作业,第一个爬上电杆的肯定是王光明。1995年7月的一天晚上,总配电室值班员巡回时发现室外高压电缆接头处有异常现象,需要立即抢修。王光明接到通知赶到现场,在手电光下爬上电杆,一干就是五个多小时,事故处理完毕已是凌晨,王光明的浑身上下都让汗水浸透了。
象这样的事情有多少,谁也说不清。但织布车间的同志们记得,库区布机小冷风电机安在风道里,这里常年都有盖过脚面的积水和花毛浆粉杂物,路滑味臭,工作难干。可只要是电机出现故障,王光明总是抢着进去维修,活不干完,拉都拉不出来。冷冻站的工友们也忘不了,冷却塔上的电机坏了,楼梯窄场地小,又无起吊设备,王光明带头,硬是靠着手抬肩扛,把电机送上20多米高的冷却塔。那时正是夏天,骄阳似火,光明身上的工作服象是从水里捞出来似的。经销公司的同志们一提起光明便赞不绝口。今年春节放假,公司好不容易才搞来车皮装好坯布要运往南方,眼看着就要开车了,可一节车箱的门却咋也关不上。情急之中想起了人称“难不倒”的王光明。光明闻讯赶来,放线打眼忙上忙下,很快就把门关好了。车站调度员惊奇地说,没想到二棉还有这人,不是自己的活还干的这么欢。二棉人的素质就是不一般呀!光明的爱人凤荣说起光明,眼圈都红了:说光明是个“累不倒”,其实,咋能不累呢?别看他在外边挺得硬,可有多少次,回到家里连步子都挪不动,我和孩子把他扶着挪到床边,他倒头便睡着了。有时饭做好了,看着他酣睡的样子,真不忍心叫醒他呵,可只要在他耳边说一声“车间有事叫你哩”,他马上会睁开眼睛。凤荣亲昵地“抱怨”说:唉,我这真是“爱上了一个不回家的人”啊!
的确,王光明对于“家”这个概念似乎很淡,全公司上万台电机他了如指掌,却不知道自己的衣服放在家里那个柜子里,他能把全小组二十多人的工作安排的井井有条,保质保量地按时完成每一项工作,却不能安排自己按时回家。他心中只有企业这个“家”。进厂十九年了,光明没休过一天病事假,每年的春节、五一、国庆节,他都是在工作岗位上度过的。有人笑他“傻”,有人说他是“疯子”。光明只是淡淡一笑,说:我啥也不是,我就是个工人,一个共产党,是共产党员就要吃苦在前。
王光明对于“当个好工人”有着深刻的理解。他认为当一个好工人应时时更新知识,不断提高素质,在任何时候都能“拿得出手”。近年来,由于企业大量引进国外先进设备,为了节约外汇资金,公司提出用国产电机取代进口电机,王光明积极响应。他和小组的同志们一起反复研究精心策划,收集了大量的资料数据,对机电设备做了较大革新,先后在气流纺、浆纱、清钢联等工序基本实现了电机国产化。他还和大伙一起想方设法修旧利废,千方百计从已经报废的电机中复活电机50余台,为企业累计节约资金50多万元。
王光明只是一个普通工人,他所从事的工作并不难,难得是他十九年如一日坚守自己的岗位兢兢业业埋头苦干,更难能可贵的是,他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成绩。今年“五一”,王光明被省委省政府授予“省劳动模范”称号。 (周宁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