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1998年02月06日
生活广场
02

韩城司马迁故里

文/陈留美

从西安出发向东北行480华里,就到了我国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司马迁的故乡韩城市。

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说:“迁生龙门,耕牧河山之阳。”龙门指的是今韩城市。司马迁祠座落在韩城南10公里处的芝川镇南门外梁山之麓,东濒黄河,西枕梁山,北临芝水,南依昔日通往长安的峡谷故道,气势极为壮观。

司马迁生于风景秀丽的“韩原”,10岁时诵古文,20岁以后开始了他的采访壮游。他东去齐鲁,南至吴越,行程万里,对许多古人古地进行了实地考察。在湖南,他游于汩罗江畔,凭吊了屈原;在浙江,他登上会稽山,考察了大禹的遗迹;在江苏,他游了姑苏,听到许多伍子胥的故事;在江苏沛县,人们告诉他;刘邦是个酒徒,萧何是个小官吏,曹参管过监狱,周勃是个吹鼓手,樊哙是个卖狗肉的。这些都丰富了他的见闻,被写进了《史记》里,使文章准确生动,有生有色。

据司马迁祠文管所的同志介绍,司马迁的远祖做史官,可溯至周代。司马迁37岁时继父业为太史令,开始了史官生活。46岁时,因替名将李陵投降匈奴事说情,惹怒汉武帝,被治罪下狱,处以腐刑。在狱中二年多,仍未间断写作。他52岁时,终于完成了52万字的历史巨著《史记》。这部史书被鲁迅称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他献身于史,又名留于史,《史记》的完成,奠定了他作为我国古代伟大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及世界文化名人的地位,被后世称作史学之祖、文学之宗、史圣。

太史祠里有副对联:“刚正不阿,留得正气凌霄汉;幽而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横披为“穆然清风”。殿内塑太史公像,方脸长须,双眉入鬓,目光炯炯有神,表现出严谨治学与抱负不凡的气慨。他的面目北顾,有说他是北望苏武,有说他是北望李陵,他们都流落在北地匈奴,两人道路不同,结果也不相同。抑或是专横不公的皇帝在南面的长安,他却向北扭脸,是出于一种抗议?他复杂的隐痛,叫人难以猜度。祠后为司马迁墓,墓顶有一古柏,枝干如巨掌撑天。明末李因笃曾有“尚余古柏风霜苦,空对长河日月深”的诗句,于绘景之中,寄寓了对司马迁坎坷一生的无限同情。

司马迁的才学、品格,对历史的卓越贡献是永存不泯的!他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不顾安危犯颜直谏,卧薪尝胆、发愤著述的精神,是值得我们永远继承和发扬的。千百年来,景仰太史公、推崇《史记》,仿其文笔为文的大家代不绝人,汉晋有王充、陈寿,唐宋有柳宗元、苏东坡,明清之际有归有光、顾炎武,当代学问家郭沫若称颂他:“龙门有灵秀,钟毓人中龙。学殖空前富,文章旷代雄。怜才膺斧钺,吐气作长虹。功业追尼父,千秋太史公。”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