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1998年05月08日
生活广场
02

日本姓名中的郎、仁、刀三字

文/齐连声

在日本,科学工作者收集了解当地大多数居民的姓氏,作为研究当地古代地貌工作的重要线索之一。由于许多日本人的姓,是取自地形、植物、建筑物等的名称,所以只要知道某地姓什么的人最多,就可以略知那里古地貌的一二了。这是因为日本在古代时,一般百姓只准有名而不准使用姓氏的原因。但是,问题来了,有几个人名字相同,比如都叫“太郎”怎么办?为了相互区别,人们往往根据他们房前屋后的环境特点叫他们。如住在山丘入口处的叫“山口太郎”,住在石桥边的则称“石桥太郎”,等等。久而久之,这样的称呼也就成了姓。

日本人男的多用“郎”字,女的多用“子”。这种习俗的形成与中国古代文化有关。中国古代的郎字,作为名称有两种用法。一为官称,如汉郎、中郎、侍郎、尚书郎、员外郎等。官称的郎字同廊,封建时代文武官员朝见天子,都是站在宫殿的廊庑上,这就是官职称郎的意义。郎字的另一用法,指一般年轻俊俏有才能的男子,是一种美称。如妻子称丈夫为郎君;三国时的周瑜,少年时人家称他为周郎。到了唐代,男人更盛行这样的称谓,如称唐玄宗为三郎。宋代杨家将有四郎、五郎、六郎、七郎的称呼。当时日本有许多留学生、僧侣、使节到长安来,他们回国后便采用这种命名方法,相习成风,直至现在。

日本女子用子字,也与中国的古代文化有关。子字在中国封建社会,用于尊称或美称:如孔子、孟子。用美称时,既可用于男人,如张平子、楚子(楚庄王);也可用于女子,如卫居夫人叫南子,汉武帝的皇后叫卫夫子。日本奈良时代,因受中国文化的影响,也用子来作尊称或美称。如当时在朝内就有大臣苏我马子、中臣镰子、小野妹子等。但当时日本重男轻女的风气比中国更为严重,女性地位极低,因而不敢称子。至镰仓时代,幕府将军夫人自称北条政子,自此以后,女人才敢用子来作名字。至明治维新时,提倡女权,政府鼓励女性用子字作为名字的语尾。大正年间天皇遴选九条节子为皇后,受此影响,用子字的女性更多起来。从此以后,男人就占有郎字,把子字让给了女子。日本人各有长幼之分,如“大子”、“中子”、“三子”……现代女子多改用文雅的字为名,如“若”、“仙”、“春”、“阳子”、“惠子”、“博子”、“洋子”等;而一般男名,却往往省去“郎”字,只称“太、一、二(次、治)、三(造、藏)”以标长幼,如:“利波雄一”、“鲈淳一”,表明他们都是长子。女子婚前随父姓,婚后随夫姓。

原来,日本天皇是有名无姓的。被尊为“神”的天皇以及皇族,不在户籍法的管辖范围之内。因此,日本天皇以及皇室成员至今无姓。他们的名字有一个特点,即男性带“仁”字,明治天皇名睦仁,大正天皇名嘉仁,昭和天皇名裕仁,现任天皇名明仁,皇长孙名德仁,皇女名成子、和子、厚子、贵子,皇孙女名清子。这是明治天皇规定的。

天皇的直系子孙除名字外,还有称号,皇子称亲王,皇女称内亲王,皇孙称王,皇孙女称女王。他们诞生后在正式命名前先有宫号。如昭和天皇称迪宫裕仁,皇太子称继宫明仁(现任天皇),皇次子称义宫正仁,皇长孙称浩宫德仁,皇孙女称纪宫清子。天皇的男性子孙成年或成婚后,除被立为皇子者外,其他均被封赐为宫家(与幼时的宫号不是一回事),如皇次子义宫正仁称常陆宫正仁。现有的宫家还有昭和天皇的三个皇帝,秩父宫雍仁,高松宫宣仁,三笠宫崇仁。女性子孙出嫁后即脱离皇籍,随夫家称号或随夫姓。

日本有一个写作“名字带刀”的词,即反映了武士阶级人物才可以称姓带刀的特权地位,也反映了武士执政的江户时代(17至19世纪中叶)准许平民(即庶民)称姓佩刀的地位变化。

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武士阶级是一个特权阶级,可以佩带刀剑,只有他们才享有姓氏即名字的特权。庶民没有这种权利,连医生都不允许佩带刀剑。江户时代准许平民称姓带刀当然是个很大的举动,但也只限于少数人,是阶级地位变动的表现。如大商人或村中有势力的富户人家,可以用钱财捐向官府,“买”到“名字”;或是对武士阶级有特殊“功勋”或善行的人家,可以由将军赐名字,允许有姓。但也是杂姓,不允许和武士同姓。因之,平民中几乎没有姓“近卫”、“鹰司”、“西园寺”等贵族姓的,也没有姓“德川”、“松平”、“毛利”等领主姓的。而且赐姓被允许带刀的,与武士的刀剑也是有区别的。因称姓带刀是武士的政治特权,这一特权是不能轻易给人的,所以一般平民是根本享受不到这种权利的。

江户时代末年(明治维新前),能正式有姓氏的,仅仅只有武士阶级或平民中经过特别许可的人。因此,有姓氏的人就被称作准许带刀的人。这就是前面提出的“名字带刀”一词的由来。由于称姓带刀给一些人带来了很值得夸耀的地位变化,后来,“带刀”、“刀佩”都成了姓氏。直到明治维新的第二年,旧幕府时代的“名字带刀”的特权才被废止。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