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1998年10月09日

陕西工人报百姓话题 国企何以衰败 警惕价值观的扭曲 图片新闻 “集体负责”谁负责? 请君入“瓮” 蔑视逆境 经验是用青春换取的 老人是一座山 读书人的清贫与富有 一路同行

当前版:第A3版:百姓话题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翻页
百姓话题
03

诚实劳动和不义致富,孰是孰非?奉公守法和贪赃枉法,孰是孰非?

警惕价值观的扭曲

□文/陆言

在现今的社会生活中,在一些人的心底深处,越来越滋长一种扭曲了的价值观。这种扭曲了的价值观象病毒一样毒化着人们的灵魂,危害着社会肌体的健康,值得人们警觉。

奉公守法和贪赃枉法,孰是孰非?这难道还要多问,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就不那么简单。人们固然敬仰孔繁森、张鸣岐,鄙弃陈希同、王宝森,但是在一些地区的现实生活中,一心为民、廉洁奉公的人并不一定“吃得开”,而一些心术不正,手脚通天的人并不一定“兜不转”。一些埋头苦干,廉洁正直的干部,因为“不跑不送”,所以真的应了民谚所说原地不动,甚至降级使用,而一些收礼受贿,热衷于并有本钱跑官要官,工作上做表面文章的干部,因为精通如何“密切联系领导”,所以不断得到提拔重用。自古以来,官能荣人,这些人政治上风光,经济上实惠,志满意得,一路顺风,久而久之,若干的“活生生”的现实,使一些人的价值信号紊乱了。认为,现在人确实不能太“死”,要“活”一点,要跟得上“形势”。因而,后者反而成了一些人羡慕的对象,学习的“榜样”,而前者至多得到人们的同情,而趋利避害是人的本能,奉公守法的人遭到人们的冷落,“价值”反而更低了。

诚实劳动和不义致富孰是孰非?这不是很简单吗?可是现实中并不那么简单。且不说一些投机取巧的款爷,“不三不四发了财”,就说一些本该兢兢业业工作的国有、集体企业的负责人,这些人中绝大多数是为改革开放、经济发展作出贡献的,但也有一些人利用手中权力挖国家、集体墙角,企业的家底被他们掏空了,“穷庙苦僧富方丈”,这些人并没有受到严肃的查处。相反,现在一些地区企业改制,这些过去国有、集体企业的“老总们”,因为“实力雄厚”,投标10万、20万,甚至上百万,在竞标中成了优胜者,偌大一个企业,被他们买断”了,摇身一变,俨然又成为私营企业的“老板”。而过去一心为公,甚至该得的奖金都不拿,用于企业发展的企业负责人,现在只有干瞪眼,只好“靠边”。久而久之,诸多“现实”又使这些发不义之财的人成了一些人羡慕的对象,而那些诚实劳动的人反而成了“弱者”,成了人们同情的对象。

讲廉耻与不讲廉耻,孰是孰非?过去一个人如果因犯罪被判过刑,进过监狱,不仅自己感到非常愧悔和羞耻,头抬不起来,而且连亲友都感到脸上无光。而现在一些人对“进局子”感到无所谓,有的人甚至以“上过山为炫耀的本钱。“老子上过两次山了,还怕上第三次吗!不要命的过两招!”似乎被判过刑反而有了某种“资格”。一些“三陪女”难道是象旧社会那样因生活所迫被逼的吗?有的实际上为了挣钱,廉耻丧尽,是自愿“下海”的,而这些三陪女,当他们穿金戴银,回到家乡的时候,她们甚至可以在昔日一起长大的小姐妹面前显得“见过世面”,高人一等,那心态似乎“优越”得多。

社会价值观的扭曲从根本上讲是社会资源分配体系的不合理造成的,如果本来应该为文明所鄙夷的人活得滋润,潇洒甚至风光,而应该为文明所尊重的人活得困窘、压抑甚至窝囊,那么人的心理就会逐渐失衡,久而久之,由“感性”上升到“理性”,价值评判标准发生了变化,价值观念上发生了扭曲。一旦这种扭曲了的价值观成为很大一部分社会群体的“共识”,那么正面的教育就难以深入人心,作奸犯科的现象就会越来越严重,极大地影响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当今社会,应该褒应当所褒,荣应当所荣,让奉公守法,诚实劳动的人活得好些,更好些。使价值观这杆人心深处的天平不致扭曲。这该引起全社会的深入思考和极大关注。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