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1998年10月30日
生活广场
02

祝您健康重阳话登高

□文/穆四典

农历九月初九日,被称做重九。因《易经》中“九”属阳爻,所以又叫重阳。“九”是阳数中的最大数,与“久”谐音,企盼长久则是人们美好的愿望;“阳”又包含“刚”、“生长”、“光明”之意,故重九这天历来被认做“长寿日”,直至唐代才被正式定为节日——重阳节。

重阳登高是重阳节中的活动之一。这一习俗传说始于东汉年间。据《续齐谐语》记载,东汉方士贾长房对其徒桓景说:“九月九日汝家当有灾厄,宜急去!”桓景遂按照师傅的意旨,在九月九日的凌晨,锁门闭户,全家人佩戴茱萸,登上高山饮菊花酒,并在山上留宿一夜,以消灾避难。次日桓景与家人一齐返回,见家里的猪、羊、鸡、鸭都无疾死去,甚为惊讶。贾长房解释道:“代之矣。”就是说,这些禽畜替你们遭了灾,你们该脱灾降福了。从此,便传下重阳佩插茱萸、饮菊花酒、登高避灾的习俗。

历代有很多文人骚客为重阳抒发情怀。唐代诗人岑参的《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中说:“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孟浩然在《秋登兰山寄张五》中说:“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相望试登高,心随雁飞灭……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杜甫在《九日》诗中说:“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中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些诗句,从不同角度将重阳登高、饮菊花酒、插茱萸的习俗描绘得淋漓尽致。一代伟人毛泽东在《采桑子?重阳》中,以雄视千古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克敌制胜的大无畏气慨,独辟蹊径地写下了“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的不朽章句,广为世人传诵。

用今天的科学眼光看,重阳登高确有强身健体的现实意义。首先,“登高”是一项极有价值的健身运动。爬山能增进肌肉及关节的活动量,能促进消化系统及心、肺的生理功能,还能锻炼人的意志;再者,秋色宜人,是登山的最佳季节。这时,没有春天的雨水,夏季的酷热,冬天的严寒,在秋高气爽的宜人季节里,登高远眺,极目千里,锦绣山河,尽收眼底,令人心情愉悦、心旷神怡。给人一种“不是春光,胜似春光”的美好感受。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