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1999年02月12日
生活广场
02

“压岁”观念变如何

口文/谭平杜祥萍 口图/秦小平

“压岁钱”年年看涨,使如今当长辈的好不犯愁,给少了拿不出手,给多了难为人。许多工薪族发出了“过年难,难过年,过年怕拿压岁钱”的感叹。由此,便提出了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怎样为孩子“压岁”?今年大家不妨改改“压岁”方式如何?

变“压岁钱”为“压岁奖”

笔者曾进行家访,家长李师傅对笔者道:“他父子俩都是足球迷,儿子很想要一套球衣和一个赛球,李师傅便以每科成绩80分为条件设下了“压岁奖”。第一年下来儿子要的东西虽没到手,但离此要求已接近。第二年儿子闯过80分大关,李师傅的“压岁钱”兑现,同时又提出更高要求。后来,他儿子考入省内一所大学。

教育心理学上有个“补强性原则”,就是说,如果一个人对他的行为所带来的结果感到满意,他就想重复去做那件事。用此原理,在孩子令人满意的行为发生后给予奖励,常能收到明显的效果。因此,有条件地设个“压岁奖”,表示对孩子行为的肯定,还会激发他下次努力的积极性。

变“压岁钱”为“压岁言”

以言育儿,古今俯拾皆是。司马谈训其子“为太史,毋忘吾所欲论著”,成为司马迁成就《史记》的巨大动力;诸葛亮“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的诫子书成了千古传诵的名言;冯玉祥在其子冯洪国出国前赋联教子“欲除烦恼须无我,历尽艰难好作人”,蕴意深刻;陈毅“汝是无产者,勤俭是吾宗”,“勿学纨绔儿,变成白痴聋”的戒子诗,更表现了一个无产阶级家对子女的严格要求。

除夕之夜,合家团聚,亲情融融。父母将满是真情的“压岁言”作为压岁礼品送给孩子,既有对孩子过去一年取得进步的鼓励,又有对未来的深切期望,融情与教于一炉。定然可以获得好的教育效应。

变“压岁钱”为“压岁报”

而今,大多数当爷爷奶奶有一笔退休金的,除了自己生活外,余钱成了儿孙们的小银行,把家当成后辈的食堂、旅店。然而,同样是把钱用在儿孙们身上,有人却用得明智有理,用在了点子上。据载:渝黔之交金鸡岩洗选厂一退休职工,在除旧迎新之时,拿出近千元钱订了多种书报,作为“压岁”送给自己的儿女和孙辈们。此举赢得众人称赞。

为后辈儿孙订份“压岁报”或买本“压岁书”,既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及时了解天下大事的“窗口”,献上了一份增长文化科学知识和丰富生活的“精神食粮”,同时也表现了前辈对后代更浓烈的爱心和更高的期待。

变“压岁钱”为“压岁树”

几年前,笔者学校每年春季开学后组织开展了“美化祖国,种棵‘压岁树’,营块小绿荫”的主题活动。给孩子们算细帐,如果全国每个孩子都能拿出一份“压岁钱”,买根树苗种棵“压岁树”,一年至少能营造森林100万亩,使50万座荒山秃岭披上绿装。于是,种一棵“压岁树”,就成了学校的传统。几年来,“压岁树”装点了校园,绿化了荒山,又在孩子们心中播下颗颗绿色的种子。

岁岁话“压岁”,易俗破陈规。新春佳节为孩子送上一份“压岁奖”,说上一席“压岁言”,订上一张“压岁报”,再让他们种上一棵“压岁树”,既符国情,又合家情,也顺人理,大家何乐不为之呢?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