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锦上更应再添花
《12.1枪杀大案》观后
文/董帮耀
“枪响了,出事了,忙活了……”三句秦声秦韵实足的秦腔和现代都市摇滚一吼,再忙活的人也会放下手头的事,围在电视机旁,比《还珠格格》12%的收视率还高8%,就连我很少看电视的也是每集不拉。这就是近来西安电视二台播放电视纪实片《12.1枪杀大案》的景况。
《12.1枪杀大案》以纪实的手法,描述了西安市公安局八处和公安干警历经磨难,费尽周折,一举破获以董利为首的集团杀人案的真实故事,讴歌了公安干警英勇奋战,除暴安良的高贵品质。是继《西安大追捕》之后不可多得的,融真实性与艺术性为一体的佳片,看后人回肠荡气。据说,除北京、上海,全国21个省市都以每集1.5万的片酬购买了此片。然而,金无足赤,该剧也有缺憾之处。
缺憾之一,反面人物脸谱化,简化了罪犯的虚伪心态。首犯董雷,杀气腾腾,一脸凶相;主犯石头,贼眉鼠眼,一幅闲痞样;大头,蓬头垢面,一看就不是好人;只有黄新,从扮相上还看不出是恶人。真实的首犯董利,看起来并没有董雷那么一副阴险、狡诈的神情,可能是拍片需要,剧中几个罪犯的形象让观众一眼就能看出,还要那么多公安,那么忙活干啥?其实在生活中,罪犯掩饰、伪装的手段多端,也许你还以为他老实、可怜,很难在相貌上分辩好坏,但他却使你命丧黄泉,待你认清其凶残的面目,犹时已晚。既然是纪实片,不如真实地反映罪犯的虚伪性和欺骗性,更能说明罪犯的阴险、歹毒、以警醒世人——人不可貌相,为该片锦上添花。
缺憾之二,血腥的场面太多,会造成一定的恐惧心理。罪犯几次持抢杀人血淋淋的场景,都是直面观众;枪声一响,人仰马翻,血流如注,惨不忍睹。无辜的生命被剥夺了,罪犯的凶残也写足了,还有那些案中案和劳教的、打工的,都有前科,不由让人惊叹坏人咋那么多?而恐惧也袭上一些人的心头,生怕祸事临头。有的观众一见到衣服褴褛,满口西安话的打工者就害怕。还有观众说,杀人如同杀只鸡,若干年后的社会不就成了“人吃人”。但也有观众喜看杀人的镜头,那多刺激,多带劲啊,说董雷挺猛的,有头脑,很佩服。这也许是该片收视率高的一个原因。
缺憾之三,审讯过于真实细致,势必对今后的审讯工作带来后遗症。该剧审讯犯罪嫌疑人的情节较多,对作案的具体过程审问的也很仔细。有观众担心正在犯罪的看了这些,会不会从中学一些作案手段和反审讯的方法,给今后的破案造成被动。
缺憾之四,时常抓错人,语言粗暴。侦破一件大案,有如大海捞针,有一点线索,紧抓不放,这本无错;错抓人也难免,不足的是对错抓的张宏伟和甘肃老板等情节还如实反映,可让人对公安人员造成错觉,不如作艺术处理。对知情人,公安人员原本不是剧中那样,而该片却让公安厉害些,不免语言粗暴,动作过份,果真如是,那么,今后谁敢报案和提供案情?
缺憾之五,外地人也是满口西安腔。剧中除一个客串女演员讲四川话外,来西安打工的宁夏、甘肃、泾阳娃和陇县司机张宏伟,全是一口西安话,降低了该片的纪实性。另外,画外音太多,业余演员直接按剧情发展的表演较少。
缺憾之六,广告插播太多,这是观众最反感的。西安电视二台重蹈《还珠格格》复辙,为了经济利益,性病过后是餐饮,轮番轰炸,就餐时老是被打扰,谁还有心思再吃。有的观众嫌烦,干脆就不看了。10月25日重播,1至3集播完已是深夜十一点半了,长此以往,谁还有那么好的耐心再去收看电视连续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