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谒制轲基(散文)
文/肖家平
久闻蓝田县北关中学内有一座荆轲墓,仲秋的一天上午我专程前往拜谒。
人北小门前行约二十米,在路左侧的一幢学生宿舍前,有一用砖砌成高一米余直径约三米的圆形坟墓,上植冬青且矗立一石碑。碑文摘自司马迁《刺客列传》:荆轲(?一前227)好读书击剑,战国末年刺客。卫国人,游历燕国,燕国人称他荆卿。后被燕太子丹尊为上卿,派去刺杀秦王政。刺秦王不中,被杀肢解。
秋风习习,柳树上的枝条似少女轻舒纤腰婀娜多姿。正值上课,偌大的校园显得空矿而宁静。我伫立墓前,思绪坠入历史的长河。当年,荆轲临危受命赴秦行刺,太子丹及知情者均戴白帽穿白衣相送。到易水之上,祭过路神,挚友高渐离击筑,荆轲和歌,声音宏亮振聋发聩,相送者无不垂泪涕泣。歌日:“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击兮不复还。”抵咸阳,求见始皇政,至殿前台阶,捧地图的助手秦舞阳“色变震恐,群臣怪之”,若非荆轲随机应变搪塞必将败露。荆轲献上进见礼,秦始皇展图观看,图穷而匕首见。荆轲一手抓衣袖一手握匕首因急迫而刺空,秦始皇大惊抽袖跃起,衣袖竟被拽断了。秦始皇佩剑过长拔不出,只能围绕殿柱逃命。秦规众臣上殿不许持尺寸器械,武士在外无诏召不许入内。众臣徒手难以近身,侍医夏无且以药囊击打荆轲,秦始皇方死里逃生。侍臣提醒将佩剑推到背上再拔,秦始皇依言抽出剑斩断荆轲的左腿。荆轲孤注一掷抛出浸过剧毒的匕首,不料却击到铜柱上了。“秦王复击轲,轲被八创。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日:事所以不成者,以欲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于是左右既前杀轲,秦王不怡者良久。”
一阵铃声骤响,才将我的思绪从远古拉回。我暗忖咸阳距蓝田百里之遥,被肢解的一段尸体怎会葬于此处呢?何况,仅凭现代人立的一块石碑能证明是真非假吗?我向一位路过的中年老师请教,他驻足解答秦始皇既是暴君,必然会将肢解的尸体四处悬挂以儆效尤,故地方志有“秦人怜之而葬于此地”的记载。至于说年代久远是否以讹传讹?从历代统制者对荆轲的敌视与丑化而民众则敬佩其勇不乏褒词便可想而知了。我遂恍然大悟点头不迭。
于是我顿生万千感慨:张良也曾图谋刺杀秦始皇,有幸逃脱才辅佐刘邦灭秦立汉当上丞相,死后封侯建张良庙千古留名。而荆轲较张良更勇敢,更有气节,却身败名裂尸无完体做了孤魂野鬼,连坟墓真假也难辩认了。世事是多么不公平啊!
默立许久,捧一杯黄土培于墓顶,缓缓离去。仍回首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