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国企技校昔日辉煌今何在?
技工学校,做为我国技能型人才培养、特别是国有大中企业技术工人的摇篮,曾经辉煌过,自豪过。但是近年来,除经济效益较好的企业技校日子还好过些外,一些困难国企的技校已步履维艰,无可奈何花落去,在发展中遇到了新问题。招生难、就业难、办学难紧紧困扰着技工学校。
为什么当今某些企业一方面技术工人已开始青黄不接,另一方面,已毕业的技校生难以找到“婆家”呢?
技校生就业难、招生难,难在哪里?
据了解,我省现有具备长训资格的各类技工学校180余所,其中隶属于国有大中企业或行业的170多所,占90%以上。就业难的原因之一是国有企业处于低谷,生产结构调整,开工不足,人员下岗待岗造成的。以某厂为例,任务不足,下岗待岗千余人,已自身难保,所以几年来基本未接收过技校生。另外,在一些家长的眼里,让孩子上技校是为了日后有个饭碗,如今上了技校又不分配,哪还有啥用处?
原因之二:从当前社会发展和宣传舆论导向上,上大学,高文凭在逐步升温。所以,在一些人看来,技校出来顶多是个中专,牌子不亮。不如让孩子上高中,再上大学,今后好就业些。有的家长则认为,过去由于种种原因,自己失去了上大学的机会,如今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代身上,宁可自己省吃俭用,也要供孩子上大学。特别是今年部分高校扩招,使原本生源不足的技校雪上加霜,出现了门可罗雀的情景。
原因之三是当今一些技工学校的实习工厂,设备陈旧,大都是从生产线上退休的。加上教师多为半路出家,有理论的不会操作机床,会干活的又不会教学。所以,培养层次过低,质量不高,难以满足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对操作人员的要求。
技校的今后出路在哪里?
国家和省市要借机构改革有利时机,对现有的技工学校优化组合,减少数量,扩大规模,组建专业化的培训基地,形成规模效益。要培养高层次的技术人员,以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
除国家在政策上扶持外,作为企业来说,用人还要育人。目前,已有部分企业职工出现断层,在这种情况下,尽管工厂自身也很困难,但也要有长远考虑,加大企业内部技术工人储备工作。具体来说,要在经费上、设备上、任务上给技校以扶持、保护,切不可简单地将其划归某个部门,让其自生自灭。要给技校一个宽松的环境。
作为技校来说,也不要简单把自己当成工厂的附属物,要解放思想,大胆改革,努力办学,扩大生源,减轻工厂的负担,才可能走出困境,进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地。
(胡长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