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就业准入制度推行乏力我省从业人员持证率偏低
去年3月6日,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张左己签发6号令,宣布自当年7月1日起,我国开始实施劳动就业准入制度。6号令规定:“用人单位招用从事技术复杂以及涉及到国家财产、人民生命安全和消费者利益工种(职业)的劳动者,必须从取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中录用。”同时,国家劳动部明确规定了90个必须持职业资格证书就业的工种名录。
然而,一年过去了,据最近省职业技能鉴定暨社会力量办学工作座谈会透露出的讯息显示,我省持证上岗的状况不容乐观。虽然自去年以来,全省参加技能鉴定的人数和获证人数大幅度增加,有近10万人参加了鉴定考试,近9万人获得证书,同1997年相比,参加鉴定和获证人数增加了近一倍。截至目前,全省共有30多万人参加了职业技能鉴定,将近28万人获得了职业资格证书。但这个数字仅占我省在岗人数很少的比重。
以宝鸡市为例,作为国家试点城市之一,该市从1993年起就开始了资格认证工作,到了1995年时,与之相配套的一系列培训、认证机构已基本形成。目前,虽说年培训人数达到2万人左右,可由于这其中以就业前的学生为主,因而,导致从业者持证率一直偏低。
宝鸡如此,我省其他地方也好不到哪里去。据西安市劳动部门的人士介绍,被国家列入90个必须持证上岗的职业中,营业员、宾馆、酒店服务员、物业管理员等行业在西安市的持证人数微乎其微,而诸如家政服务员、养老护理员等等新兴职业的持证率几乎为零。就是像西电公司这样的大中型国有企业的车工、钳工、电工、焊工等技术工种,持证率也仅达到百分之二三十左右,远不能适应劳动就业准入制度的要求。
那么,为什么关乎从业者饭碗和企业前途的就业准入制度会受到冷遇呢?据有关人士分析,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
首先是一些企业负责人对这项工作认识不到位。一位企业负责人认为,有没有资格证是劳动者个人的事,只要不影响生产,能胜任所在岗位,又何必一定要有个证呢?一位私营酒店老板则说:“培训员工?我这些员工都是流动的,这样生意咋做呀!”正是用工单位领导思想上的模糊,职业资格证书便无足轻重,更别指望他们掏腰包对职工搞培训了。
其次,一些从业者不注重自身素质提高,认为去培训技能既花钱又费时,只要现在有岗位,对考资格证抱着一种无所谓的态度。加之目前不少企业职业收入还没有和技术资格挂钩,也影响了职工自觉培训的积极性。
此外,加大对这一政策落实情况的检查力度不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6号令明确规定:用工单位在目前规定的90个职业中招工时,不得招用无证人员,职业介绍机构同样不能向用工单位推荐无证人员。然而,许多用工单位和职介机构根本做不到这点,而相关执法检查部门对此却监管乏力。
劳动就业准入制度在我省的实施状况,不仅影响我省劳动者素质的提高,也对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极为不利,而且可能会给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留下隐患。因此有必要加大推行这一制度的力度。
■本报记者 刘公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