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农村清明时节纸灰飞
本报讯 由于思想观念等原因,在农村烧纸钱、烧纸衣、烧纸元宝等祭祀方式还相当流行,一些人为躲避别人视线,将焚烧地点选在了僻静处,清明节前,一些农村地区纸灰乱飞。
临近清明,西安街头的一些角落出现了贩卖冥币、纸钱和纸元宝的农村妇女。在城乡结合部的雁塔、灞桥、未央等地区购买冥币和“传统”祭祀用品的人较多。在雁塔路一个较为隐蔽的角落,冥币的面值有千元也有万元的,讨价还价,几十元可以买到几十万元。据摊主讲,来买的人大多是农民。在农村的杂货店里,“烧纸”的销量颇好。在灞桥区席王乡的一个小杂货店里,成捆的“烧纸”被当地村民买去烧掉。甚至还有人将百元大钞复印几十份,焚掉悼念亡灵。近日,一些不太繁华的十字路口,每早环卫工人清扫时,总能发现一堆堆的纸灰,遇风纸灰飞,清扫灰亦飞。因为是夜间偷着焚烧,环卫工人只能是看见一堆扫一堆,心里再抱怨一回。
城乡祭祀文化的落差,反映了人们的素质与修养,单靠处罚恐怕不起作用,实行健康向上的祭祀文化引导是改变清明节前农村纸灰乱飞的关键所在。 本报记者 赵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