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清明节怎样重现“清明”刘文
又到了祭拜先人、追忆逝者的传统时节。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地方出现了不少奇异、庸俗的祭奠方式:吹打念经、鸣锣开道、纸灰飞天、阻塞交通;而形形色色低级庸俗的祭品,也让人看了直皱眉头。
据介绍,今年最流行的祭品是千娇百媚的“小蜜”,带“游泳池、佣人、保镖、直升机”的“大洋房”,以及“信用卡、旅行支票和国际护照”。在“电脑、轿车、别墅”新三大件外,开始出现“纸扎警察、雇佣军、高尔夫球场”,甚至连“伟哥”、“安全套”竟也粉墨登场。
清明祭祀,是中华民族传统的风俗习惯,古人称这个时节为“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然而,到了现代社会,祭祀活动中的封建庸俗之风却大有愈演愈烈之势,为清明节平添了污浊之气。
庸俗之风缘何而来?愚昧无知使然。有人认为,先人活在世上享受的和没享用的,在“阴间”也一样不能缺,这是扭曲的虚荣心和奢靡欲在作怪;而被称为“白事大了”的中介们提供的“超前”游说服务,也在推波助澜。传统民俗中掺杂了腐朽和庸俗的东西,就离民俗的本质越来越远;一种背离时代进程的风俗如果为更多人们所接受,迷失了健康的方向,将会带来更大的负面效应,甚至成为先进文化的桎梏。目前很多地方政府已经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对殡葬行业进行了检查清理,发布了“禁烧令”,从流通渠道上堵住殡葬迷信品进入市场,并对公共场所的迷信活动进行劝阻、制止或者处罚。然而,“堵”的同时还需要必要的疏导,需要将科学、健康、文明的观念充实到传统民俗习惯中,形成一种文明的社会氛围。
让清明节重现“清洁而明净”,提倡文明、健康、环保、回归自然的祭奠方式,体现着中国人追随现代文明的决心和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