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 对劳动者权益切莫心存傲慢与偏见
- 县长的签字权应该为民所用
- 虎照二次鉴定为何迟迟不见下文
- 是税收大户还是消耗国库的大户
- 为污染企业丢了“面子”叫好
- 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三年调整目标任务完成
- 社会保险法草案初审
- 中国A股融资领跑全球
- 我国将投入2万亿元发展可再生能源
- 我国起草工资条例
- 医改方案确定补贴患者原则
- 电信业将进一步打破垄断
- 职工不加薪 领导也甭加
- 海关总署明确免税携带印刷品数量
- 浙江住房公积金库存告急
- 市民随时可查水质
- 我国将建医务人员医德考评制度
- 北京四大新政提高“蓝领”待遇
- 全国三成糕点企业面临整改或淘汰
- 人民大会堂国宴改为“三菜一汤”
- 楼市降温炒房团转战广东炒兰花
- 柴鸡蛋营养不比普通鸡蛋多
- 胖子移民新西兰得先减肥
- 中学生成绩为何阴盛阳衰
为污染企业丢了“面子”叫好
杭州六家企业最近因为污染环境不仅被停产整治、缴纳罚款,而且企业的法定代表人还被责令在媒体上向社会公开道歉。环保部门的这一新做法值得肯定:让污染企业既少了“票子”,又丢了“面子”,还在确保公民环境知情权上向前迈了一大步,有利于在全社会形成“污染环境、人人喊打”的良性局面。
事实上,环保部门的这一举措也是无奈之举。当前环保行政执法一直面临“两高一低”的困局,即守法成本高、执法成本高和违法成本低。据了解,污染企业一次违法排放罚款的上限不超过20万元,行政处罚通知书开出以后,污染企业还可以申请行政复议,接着还可以行政诉讼,折腾下来,要耗时数月。浙江一基层环保局在例行检查时,一家污染企业的老总当场扔给执法人员50万元,气焰嚣张地说:“我把一年的罚款都给你,今年就不要来检查了!”这一情景活画出环保执法的难度。
困局面前,浙江环保部门想出的“公开道歉”这一招还真是有效。一位曾经被责令道歉的企业老总说:“和违法排放产生的效益比,有些企业家可能不在乎那么点罚款,但在一个人情社会里,都爱面子,让我们在报上登致歉信,在电视上道歉,脸面都丢尽了。”污染企业公开道歉已经成为浙江环保新政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各地推广迅速。浙江东阳市在全国率先出台《偷排、直排企业法定代表人向社会公开道歉制度》。嘉兴市25家环保信用不良企业在不久前也被环保部门责令公开向市民道歉。我们希望这样的做法在别的省份也得到借鉴。
公开道歉不仅让污染企业脸面丢尽,还在保障公民环境知情权上向前迈进一大步。动员社会力量合力治污就应当这样新招迭出。当前社会各界已经越来越多从环保角度评判社会经济发展,社会各界也都有参与污染治理的强烈愿望。在这种境况下,各级党委政府研究构建保障群众环境知情权的制度平台,引导社会各界理性参与、监督环境治理,污染才能像过街老鼠一样,无处藏身,人人喊打。 (傅丕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