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吴邦国副总理撰文谈——
怎样看待国有企业的经济效益
最近出版的《国有企业改革》第17期刊登吴邦国副总理文章,谈如何看待国有企业经济效益问题。
吴邦国副总理认为,近来,在宏观环境逐步趋好、国民经济平稳实现“软着陆”的同时,国有企业出现了盈利水平下降、亏损增加的情况。今年一季度,国有工业盈亏相抵后净亏损14.97亿元。在进度统计的6.7万户国有工业企业中,有2.88万户亏损,情况依然很严峻。
吴邦国说,出现这种情况,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有企业自身的问题。许多企业观念陈旧,机制转换慢,管理落后,经营粗放,不适应经济体制转轨和增长方式转变的要求,缺乏独立进入市场的意识和能力。我国单位国民生产总值的能耗是日本的6倍,美国的3倍,韩国的4.5倍。全国冶金行业人均年产钢只有30吨,而日本是500多吨。吨钢综合能耗,日本是656公斤,美国是785公斤,而我们高达1516公斤,是他们的一倍。长期以来,我们没有把主要精力放在品种、质量、效益上,而是热衷于上项目、铺摊子,追求数量的扩张。
吴邦国说,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利润转移的因素。能比较准确地反映企业经济效益的指标是工业增加值。它是总产出减去中间投入后的余额,是企业新创造的价值,包括税金、利润、折旧、劳动者报酬等。近年来,国有工业的增加值增长速度还是不低的。1996年与1991年相比,独立核算国有工业增加值增长1.05倍,年均增长15.53%。问题在于初次分配这些年发生了很大变化,由于存在利润转移的问题,利润总额在工业增加值中的比重,已由1990年的12.9%降为1996年的4.7%。
吴邦国说,从以上分折中,可以得出这样几点结论:第一,近几年,国有企业的经济效益没有出现大的波动,“蛋糕”做大了;第二,利润下降,除企业自身努力不够外,确有利润转移因素;第三,国有企业的经济效益是不高的,潜力很大;第四,随着改革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国有企业还可能要承受更大的改革成本和市场压力,这个趋势短期内难以改变。一方面,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减轻企业负担,各项政策措施的出台,要充考虑企业的承受能力。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国有企业只有进一步更新观念,面向市场,转换机制,加强管理,才能提高市场竞争力,提高经济效益,提高对改革和环境变化的承受能力。
(狄建荣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