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教育乱收费:无奈之举
国家计委、财政部、教育部近日联合发出通知,决定在全国各级各类学校实行教育收费公示制度。教育部等部门要求,自今年8月31日起,所有学校逐步通过设立公示栏、公示牌、公示墙等形式,向社会公布收费项目与标准。
教育乱收费屡禁不止。在沈阳、北京和广州,教育乱收费排在行业不正之风的首位。然而据查,这些被认定的乱收费大多并没有流入个人腰包。
浙江省温岭市横峰中心小学的肖成(化名),在今年3月中旬被免掉了校长职务,原因是“连续4年向学生收费不给发票”。
肖成今年52岁,已经做了7年校长。7年前,横峰中心小学是一所“非常一般”的小学,肖成上任后;3年(1997、1998、2000年)都被评为温岭市教育系统一等先进集体,是全市113所小学中评出的5所学校之一,2000年上半年还被地区教委评为农村示范小学。一当地人说:“校园面貌、教学质量都有了很大提高”。
7名校长被撤职
肖成不是惟一被免掉的校长。在浙江省的教育乱收费的“联动大投诉”中共有7名校长被撤职,12人被免职,12人受到行政处分。
浙江省从1998年开始规范中小学收费行为。“但是由于没有追究责任人的责任,效果不是很理想,”浙江省纠风办一位姓潘的负责人说,“这次活动效果很轰动,有威慑作用。”
横峰中心小学姓陈的办事员说,肖成被免职后,教师们很为肖成“鸣不平”。温岭市教育局监察室一位姓陈的女士略带惋惜地说“大部分学校都有这样的情况,只是横峰中心小学‘倒霉’被举报了而已。”其实教育局也“为难”,他们知道学校的苦衷,有些情况很难指责学校。
乱收费在全国同样惹起了很大的民愤。据媒体报道,辽宁沈阳在对30多个行业的行风评议中,教育位居倒数第一。在北京、广州等地的收费检查中,教育乱收费的严重性也“首屈一指”。
灰色地带
教育部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韩民说,他曾经想搞一次关于“择校费”的调查,但发现择校费都是“黑箱操作”,有时家长也会讨价还价,但动辄几万元的择校费根本不会反映在学校的账面上,钱的用途更是不得而知。
而横峰中心小学的教师们感到最委屈的是,那些被认定的乱收费并没有落入学校的腰包。教育费附加上缴给了政府,收的保险费交给了保险公司。在“搭车收费”这个过程中,学校几乎是被动的。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政策与法律研究中心的刘复兴博士认为,教育乱收费的背后其实是利益问题,政府、教育部门、学校各有其利益。
刘复兴博士举了一个例子:2001年秋季入学时,北京几所学校的研究生被分配在刚落成不久的大运村公寓里,与住在学校的学生相比,不同之处在于:他们每年要交2500元左右的住宿费;住学校是每年几百元。他们喝指定的桶装矿泉水,用房间里安装的电热水器,要花费比住校学生多几倍的费用,却没有选择的余地。“大运村的巨额投资要尽快回收。”一位专家推测说。
之所以各个利益主体都把学生当成唐僧肉,是因为中小学收费在法律上是一个灰色地带。刘复兴博士说,义务教育法第十条规定,义务教育不收取学费;而在实施细则中又规定,可以收取少量杂费。而究竟什么是学费,却没有很明晰的界定。于是,许多不相干的费用以“杂费”的面孔出现,名目繁多的各种“合理”费用连年攀升,学校搭车乱收费现象屡禁不止。
穷国办大教育
河北省石家庄市一位小学校长方勤说,她所在的学校有1000多名学生,两年间教育局只给了3万元的教育费,还是她到教育局“哭穷哭来的”。而学校一年的开销有十几万。
浙江省教育厅纪工委的韩鹏飞也承认,乱收费大部分用在了改善办学条件上,这次还没有查出来校长自己挥霍的。乱收费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学校的办学经费不足。
有数据表明,中国是以占世界公共教育经费总数1.4%的财力,支撑着占世界学历教育人口22.9%的庞大教育体系。如果从教育法规定政府应努力使教育投入达到GDP的4%,以及中国目前GDP增长已经超过8万亿来看,中国教育投入的资金缺口至少在GDP的1%—1.3%,约1000亿元。
一方面经费不足,另一方面学校却面临越来越多的开支。方勤说:“杂费的标准是好多年前制定的,每年每个学生40元,而现在开销比那时多多了。比如学校开了网络教室,一个月的上网费就是800多元,胆大的学校就向学生收费,我们不敢。”“教育局规定每个学校要有9个室才能算达标,如计算机室、图书室、语音室等,而又不给拨经费,全要学校自筹,只好先欠着施工队的。”
收费造成社会不公
教育部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的韩民研究员说,由于教育资源短缺,使各学校之间的发展很不平衡,造成各种乱收费,比如择校费。
事实上,和分数挂钩的择校是不符合政策的,但现实中却无法根除。韩民说,择校的核心原因是“升学率”。
一项2001年在北京、上海、广州、成都、西安五城市的调查显示,32.6%的家长交过“择校费”,金额最高的是北京;平均为4767元,相当于北京职工人均月工资的4倍。北京一些好大学的附属中学传闻择校费已经到了10万元。
2001年全国多个省市实行了初中改制(“公办民助”),改制的学校大多在师资、教学设备、校风方面处于中上等水平。改制后,除教师工资由国家继续负担外,学校可以实行收费。据媒体报道,改制学校受到了很多人的欢迎。
韩民说,改制的初衷是减少政府的财政压力,但效果是有争议的。比如实际上造成了社会的不公平,学生可选择的免费学校减少,而成绩不好的学生由于家里有钱又可以上好学校。据地方媒体报道,江西“个别农村的辍学率已达40%,甚至50%……”
(摘自《新闻周刊》刘育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