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工人文化馆敢问路在何方
在西京公司上班的小许,工作之余喜欢到公司附近的电子商城“西部网都”上网,聊聊天、玩玩游戏,说想以此来缓解长期上夜班带来的疲劳。记者问他喜欢不喜欢去工人文化宫?这位20岁出头的年轻人对工人文化宫的印象,仅仅是看过一场电影,成人票10元,学生票6元,在他看来工人文化宫更象是专门为学生设立的。他说业余时间看电视、上网是他和工友们的主要消遣娱乐方式,工人文化宫、俱乐部在他们这些年青工人的眼中,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对有些人来说甚至在认知上是空白。
曾经有“职工精神乐园”美誉的工人文化宫,给刘师傅留下了美好而深刻的记忆,舞会、电影、各类比赛,这些热闹场面他还是记忆犹新。但喜欢运动的刘师傅也已是多年没有去过文化宫了。他说,以前的篮球场乒乓球场,已被美容院、水果摊、停车场占了。若想上文化宫的健身房、健美俱乐部看看,价目表吓得他赶快止步。
在短缺时期的计划经济年代,工人文化宫、俱乐部那火热的场面、丰富多彩的活动,令多少人为之神往。为看一场电影、参加一次活动,又有多少人步行、骑着自行车辗转大半个城市。如今这些都成为遥远的过去。
据了解,目前我省工人文化宫、俱乐部发展呈现出三种状况。一是位于中心城市的和少数县(区)的文化宫、俱乐部,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步发展,较好地发挥职工文化活动的阵地作用,能够体现“工人文化”的特点。二是能够正常开展活动,但活动项目较少,基本上能做到经费自给的文化宫俱乐部。这里边大多是县级俱乐部其地理位置好,房屋设施经过改造。三是地处偏远地区的文化宫俱乐部。这些文化宫、俱乐部因设备陈旧、人员老化、不能正常开展活动,大多依靠租赁费维持生计,举步艰难。
对于工人文化宫、俱乐部发展中所面临工人参与性不高的问题,一些俱乐部主任说,说到底也就是定性问题。俱乐部、文化宫产生于计划经济时代。其时,作为职工群众的文化教育活动场所,定性为社会公益类单位,活动经费有保证。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宫的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的性质不变,其人员编制由编委定编。这就使文化宫既要承担事业单位所承担的公益性服务,但又不能享受像其它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的待遇和政策,在资金扶持和政策税收上,文化宫、俱乐部远远不能和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可比。国家财政也一直没有拨过一分钱,实质上是已完全自负盈亏。在这种情况下,文化宫俱乐部要生存,只有走创收这路子。
也有一种观点认为,文化宫的冷落从另一侧面说明了我们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前进。文化宫火爆的年代,是文化娱乐场所缺乏,活动形式单一的计划经济时期。而现在群众生活水平提高了,可供选择的文化活动方式与日俱增,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从网上、电视上获取所需的信息,观赏娱乐节目,唱卡拉OK,文化宫的冷清是一种历史的必然。
我们的社会已经发展到了工人文化宫、俱乐部没有存在的必要了吗?西航公司工人俱乐部的张主任却不这么认为。张主任说,他们工人俱乐部的工商税收全由公司承担,而且每年公司还定期拨给俱乐部专款,用以为职工提供公益性服务。俱乐部经常组织职工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职工的参与热情很高。俱乐部确实成了职工学习、娱乐的喜爱的场所。张主任认为,俱乐部的群众性、参与性是其他娱乐形式所取代不了的。
工人文化宫如何发展壮大,享有与其他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一样的政策待遇,使其性质与功能相统一,以满足广大职工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这个话题,实在该引起工会以及政府财政税收部门的重视。
■本报记者 焦晓宁 实习生 杨永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