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拼命三郎杨小龙
在航天六院7103厂的民品战线上,有一个工人赫赫有名:他多次被评为厂、院两级劳模、优秀党员,曾获“九五”期间院优秀共产党员、陕西省跨世纪立功竞赛标兵等称号。他就是华威公司有拼命三郎之称的杨小龙。
杨小龙有一个傲人的成绩:他连续多年保持非设钳工工时第一的不败纪录,在全公司工时也年年名列前茅。在这不凡的成绩背后,是他吃大苦、流大汗的超常付出。他几乎常年累月加班。2002年日历中,杨小龙几乎与休息无缘,星期一至星期四晚上,他固定来到公司,星期六、星期天他几乎天天加班。一年里,他和组员共13人,一口气未歇,先后完成了29台30米3的结晶机搅拌轴的生产任务、两台100米3储罐、两台65米3结晶机从零件到装配的一揽子加工任务。
关键时刻,做为钳工组组长,一名党员,他总是冲锋在前。去年他们组加工公司首台65米3结晶机。当奋战三个多月,克服套筒等技术难关后,就剩下最后在冷却盘间装刮刀板这一关了,厂家的交付期限也到了。轴上23个冷却盘间距仅0.76米。他1米8的个子蜷在里边,每做一个动作都十分艰难。每个刮刀板重达20多斤,安装、找正、打磨,都是重体力活。即使是寒冷的冬季,他们脱掉毛衣干不了多久也一身大汗。为了抢时间,他们从早晨一上班一直干到第二天凌晨6点,仅在吃饭的时候从冷却盘的小孔中钻出来透透气。
杨小龙不仅能吃苦,而且他被大家公认为最会用脑子干活的人。30米3结晶机搅拌轴螺管滚制是一项难度较大的技术,直径达76毫米,成型后校正困难,他通过对图纸、加工设备性能、附件的功能深入研究后,采取逐一垫高滚轮模具,利用附件中的凸轮抬高滚出管,从而摸索出一次滚制成形不需较形的加工方法。这一方法使日产量由20件提高到70件。由于他善动脑,有办法,领导总信任地把一些难度大的,技术复杂的任务交给他来完成。 ■李云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