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 呆账冲销仍是大锅饭体制
- 不可片面强调发展信息产业
- 严管棉花市场
- 今后不能用财政的钱办企业
- 警惕下世纪科教人才低谷期
- 药价下调方案引发反响
- 淘汰过剩就是发展经济
- 国企“当家人”全部民选
- 国家今年重点整治隐形收费害苦企业
- 矿泉水地热水须取之有“道”
- 中国市场步入“微利时代”
- 京城“黑车”屡禁不止
- 图片新闻
- 200多座城市陷入垃圾围城
- 二十六人就医花掉490万
- 深圳十六位国企老总悄然下岗
- 哪些单位及职职工要参加医疗保险改革
- 法国时兴“工厂商店”
- 职工得了重病由谁管
- 企业打破采购“暗箱”每年避免损失百万元
- 我国每天有1500家公司 “执笠”
- 沧州一场大火烧了十二小时九万平方米商场无一消防栓
- 我人口自然增长率首次降至10%
- 宁 波 原 市 委 书 记等 40 名 干 部 受 审
- 广州市财政局长被抓
- 保健药品将不复存在
- 广告
药价下调方案引发反响
国家计委关于3月下旬在全国范围内降低零售药品价格的消息引起了有关各方面的强烈反响。
国家计委有关人士称,针对药品的“虚高定价,高额回扣”,有关部门从今年1月份起开始对药品价格进行大检查。3月上旬,国家将根据此次调查公布全国范围的药品价格下调方案。在降低药品零售价的同时,要提高医疗服务机构的医疗服务价格。
据业内人士分析,药品市场存在一个怪现象,一方面大多数药品已经严重供大于求,出现生产企业、经营企业利润下降,亏损面逐年扩大的现象。而另一方面,市场上药品价格节节攀升,消费者难以承受。在此情形下,国家物价部门动用宏观调控手段,控制住零售药品价格,将使消费者得到实惠。但亦有人担心,目前药品生产企业已经存在为争夺有限的市场而采取低价倾销,低限投料,甚至针对药品标准造假的现象。价格因素的变化,可能使这样的企业变本加厉,降低药品质量,影响消费者用药安全有效,损害消费者利益。
据悉,各家医院对此番药价调整普遍表示关注。
(摘自《中国消费者报》)